调查显示,超过15%的年轻人有这种恋爱的情节,害怕爱情。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人只是害怕谈恋爱和发生亲密关系,人际交往没有障碍。有些人甚至人缘极好,是大家眼中的开心果和心肝宝贝。
他们的心理轨迹大概就是,人脉广泛,但彼此不交流。所以,一种宽而不深的交往方式成为了他们社会交往的普遍规律,随之,他们的心理状态也发生了变化。在内心深处,他们会提防任何人。他们不愿意和身边的很多好朋友分享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最深的忧虑,很多时候导致了他们的孤独。
这就让人疑惑了,既然自己的内心状态是这样,为什么还要害怕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呢?难道他们不应该和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让别人走进自己的内心吗?其实这跟他们独特的认知和思维模式有关。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会有这样一种认知:一旦我和你建立了亲密关系,我就和你赤裸裸的在一起。你我的一切,各种往事,各方面的缺点,都会暴露在对方面前。
就这样时间,时间久了,当所有的缺点都在眼前,我们就会排斥对方。有了这样奇怪的脑回路,他们就有了即使有喜欢的人也不敢贸然靠近的想法。他们认为不亲近就是一直拥有,不会失去。其实回忆一下这些人的出身家庭和经历就能知道答案。这些人通常在最初几年生长在原籍家庭,他们与父母没有正确的依恋关系。
众所周知,从新生儿到婴儿,孩子的每一个反应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回应。父母的积极回应会让孩子产生积极的期待和安慰,而消极消极的回应会让孩子不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埋藏在心里或者用其他方式发泄。这样时间之后,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会疏远,依恋关系会扭曲。当他们长大后,他们也会表现出这种不正常的依恋观。以至于当他想靠近喜欢的人时,浮现出来的是童年的不愉快经历。
久而久之,他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产生一种焦虑和自卑的情绪,最终导致害怕接近他想与之建立亲密关系的人。所谓心脏病,还是要心药才能治好。要打破这个魔咒,就得突破内心的局限和枷锁。从专业的的角度来说,首先可以帮助这些人找到自己童年不好的经历。目的是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心理是童年的遗留,是他变态心理和认知的源头。在彻底认清自己恐惧的来源后,他用厌恶和脱敏疗法让自己走出最初的恐惧。
简而言之,他需要正视悲惨和恐惧的现实,找到解决的办法,从旧伤中恢复过来,再次感到安全。专业人们需要给他们提供这样的信息,“你是被爱的,值得爱的”,然后巩固疗效,直到他们克服童年的阴影,建立新的认知方式和安全感。渐渐的,你会发现他们开始改变了,不再害怕和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